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3/23課堂心得 Ragic
現在有許多雲端關聯式資料庫公司,他們提供類似Ragic,甚至是更好的服務,像是IBM,Amazon Web Services (AWS) Aurora,CrystalDB.....等等,可以提高資料完整性以及程式的獨立性,使得我們的資料更容易流通分享,甚至制定一套完善的標準化程序。
像是今天所學的訂購單,就是一個很基礎的功能,但是卻是很常使用的一套模式。每間公司都會有訂購單,應該是不太可能一家公司能夠做到自給自足,我有想到類似於訂購單的系統,像是最近很流行的訂便當系統:
(https://dinbendon.net/do/login;jsessionid=46C9ECD5146FAAF52D7D2AAF4E3262AC)
除了有相似Ragic菜單的功能,給予使用者更完善、漂亮的介面去做訂購便當的這個動作,
像是今天所學的訂購單,就是一個很基礎的功能,但是卻是很常使用的一套模式。每間公司都會有訂購單,應該是不太可能一家公司能夠做到自給自足,我有想到類似於訂購單的系統,像是最近很流行的訂便當系統:
(https://dinbendon.net/do/login;jsessionid=46C9ECD5146FAAF52D7D2AAF4E3262AC)
除了有相似Ragic菜單的功能,給予使用者更完善、漂亮的介面去做訂購便當的這個動作,
我們可以列出名稱、圖片、價格、便當種類、數量、送達地址、姓名及電話,或是其他內容介紹等等的資訊。
他們的訂購系統還可以有類似計算機功能,非常好上手,介面也很親人,不會有困難度,甚至還可以邀請親朋好友大家一起來團購,如此人性化的功能才能夠吸引到大量的使用者。
然而Ragic,很方便的一點是可以做出出貨單功能,我在另外介紹的這個訂便當系統似乎沒看到,這方面功能的缺失可能會造成管理人員文書上面的困難,何況今天我們使用網頁程式來幫助我們訂購,就是要減少人力造成的缺失,以及額外再做文書的處理成本,我想Ragic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人性化,我可以不用擔心我會不會忘記我送貨了沒,或者是誰誰誰取貨了沒,不過沒關係,這些表單都會有紀錄,我們後端人員可以透過報表的管理,監控送貨人何時送出了便當,甚至是送出了多少便當,收了多少錢,甚至哪些便當賣得比較暢銷,都可以透過後端的資料處理過後的表單看出端倪,而且十分清楚喔。
不過,我有一些些不同的想法,像是我認為他的資料表格處理得有點不夠細節,資料儀表板這個功能,不知道是不是我沒注意到,或許Ragic可以提供我們選擇表格模式,像是點狀圖,長條圖...等等,又或者是可以讓我們設定某些欄位內容可以做超連結,讓我們可以更輕鬆地去做交叉比對。
舉例來說,我這周的作業就有些許碰上困難,我上課都有認真聽老師一步一步帶著我們做,這次回家我還從頭做了一遍,但是我的資料儀表板做出來就和老師的不一樣,甚至我的訂購資料總彙整那份表格就無法顯示出訂購編號,不像老師那樣還可以把移標移過去就有單筆訂購資訊跑出來,這點Ragic就有點美中不足的是,他們關於功能使用的介紹真的是太簡潔了,常常一個細節萬一忽略了後面的表格做出來就不是很好看,或許他們可以為一些不太能無師自通的使用者設身處地思考一下,這就是我在課堂學習之後一點點的小想法。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3/16課堂心得 ragic
基本上好像程式碼都可以用記事本來寫,不過檢核、排版都太麻煩,多一隔空格少一行空格都不是很順眼,也常常打完一長串,下一次重新看起又要從頭一行一行看,而且只能打字,甚麼附加的功能都沒有。
我覺得ragic真的很方便,因為現在html使用者佔很大比例,所以!!如果能減少編輯html的成本,我想這會是一大亮點,尤其他是以不會寫程式碼的角度來設計這個平台,只要略懂排版,其實他是一個很容易入手的好編輯系統!!
但上完課做了一些練習之後,我跟同學好像都發現了不少問題,像是他們的網頁承載能力似乎有點不堪一擊,班上人數幾乎不到一百個人(的一半),跟著老師練習的時候竟然就這樣硬生生掛掉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們是使用免費版本,他們為了降低成本(嗎?),導致我們大家如果同時使用就會使得網頁不穩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資料因此消失或是必須重新製作,那麼效率大幅降低又怎麼會拉攏更多人去投靠他們呢(我認為這真的是一大缺失,但除此之外,他們介面真的很好看)甚至還發現了一些資料上的建置錯誤,像是如果我們沒有按照他們平台上給的流程指示去跑的話,遽然發生了資料做不出來或是出錯的問題,不知道這是甚麼bug導致,希望以後如果更深入去了解RAGIC,我可以發現問題點,然後能有自己的想法去給他們建議或者跟他們一起討論該如何改善,雖然有點異想天開,但是如果不做又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錯了呢??!!
另外,我有思考到一點就是他的資料庫,我們大二的時候就有在課堂上學習資料庫,然而我們使用phpMyAdmin這個,如果公司以前是使用這個資料庫或是其他的軟體,就算他想轉移過來使用Ragic,他原本的sql語法跟Ragic好像並不通用,這很有可能造成一大阻礙,因為總不可能要整間公司的資料庫重新用Ragic建立,從頭來過光是想像就可以知道成本有多大,何況是之前公司原先聘請的資料庫維護人員該何去何從。若Ragic只能適用於一間剛起步的公司的話,這會不會又大大縮小了Ragic的經濟效益,以及擴展範圍,我認為如果不能承接現在主流的資料庫語法,那真的想要改變消費者的選擇,甚至是會讓他先預付出如此龐大的成本,或許跳槽Ragic這個選項就會默默地被剔除了。
http://www-01.ibm.com/software/tw/data/db2/lowerdatabasecosts/index.html
這是我找到相關資料---資料庫移民的大趨勢,看來有這個多層面必須考慮,我想移民又是一大難題了。

我覺得ragic真的很方便,因為現在html使用者佔很大比例,所以!!如果能減少編輯html的成本,我想這會是一大亮點,尤其他是以不會寫程式碼的角度來設計這個平台,只要略懂排版,其實他是一個很容易入手的好編輯系統!!
但上完課做了一些練習之後,我跟同學好像都發現了不少問題,像是他們的網頁承載能力似乎有點不堪一擊,班上人數幾乎不到一百個人(的一半),跟著老師練習的時候竟然就這樣硬生生掛掉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們是使用免費版本,他們為了降低成本(嗎?),導致我們大家如果同時使用就會使得網頁不穩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資料因此消失或是必須重新製作,那麼效率大幅降低又怎麼會拉攏更多人去投靠他們呢(我認為這真的是一大缺失,但除此之外,他們介面真的很好看)甚至還發現了一些資料上的建置錯誤,像是如果我們沒有按照他們平台上給的流程指示去跑的話,遽然發生了資料做不出來或是出錯的問題,不知道這是甚麼bug導致,希望以後如果更深入去了解RAGIC,我可以發現問題點,然後能有自己的想法去給他們建議或者跟他們一起討論該如何改善,雖然有點異想天開,但是如果不做又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錯了呢??!!
另外,我有思考到一點就是他的資料庫,我們大二的時候就有在課堂上學習資料庫,然而我們使用phpMyAdmin這個,如果公司以前是使用這個資料庫或是其他的軟體,就算他想轉移過來使用Ragic,他原本的sql語法跟Ragic好像並不通用,這很有可能造成一大阻礙,因為總不可能要整間公司的資料庫重新用Ragic建立,從頭來過光是想像就可以知道成本有多大,何況是之前公司原先聘請的資料庫維護人員該何去何從。若Ragic只能適用於一間剛起步的公司的話,這會不會又大大縮小了Ragic的經濟效益,以及擴展範圍,我認為如果不能承接現在主流的資料庫語法,那真的想要改變消費者的選擇,甚至是會讓他先預付出如此龐大的成本,或許跳槽Ragic這個選項就會默默地被剔除了。
http://www-01.ibm.com/software/tw/data/db2/lowerdatabasecosts/index.html
這是我找到相關資料---資料庫移民的大趨勢,看來有這個多層面必須考慮,我想移民又是一大難題了。
首先我們要評估的東西一大堆,像是轉換架構,一個系統的架構是需要多少次改良才能漸漸地成為一個人性化且功能性強,要有邏輯然後慢慢去編譯他,重新編譯程式又是多難的一個課題啊!!
兩個不同團隊(使用不同的資料庫建置)若要進行資料庫移轉,必須同心協力合作,深入討論並去相互了解目前公司營運的環境以及未來開發所要的需求方向。
當然首先要擬定好一份合適的資料庫移轉程序,然後透過專業員工的測試,以及移轉過後的測試,反正就是不停的測試,試到這個系統如原先一般流暢,這樣轉移才沒有損失,如果發生問題,要找出錯誤,並且修正原有的移轉程序,讓他能夠更符合轉移過後的系統,我們務必要將影響到移轉程序的影響因素降到最低(也就是降低損失)。移轉實施過程當中,當然我們必須持續地監控,查看每個可能出錯的問題點,並且確保過程順利。
當然首先要擬定好一份合適的資料庫移轉程序,然後透過專業員工的測試,以及移轉過後的測試,反正就是不停的測試,試到這個系統如原先一般流暢,這樣轉移才沒有損失,如果發生問題,要找出錯誤,並且修正原有的移轉程序,讓他能夠更符合轉移過後的系統,我們務必要將影響到移轉程序的影響因素降到最低(也就是降低損失)。移轉實施過程當中,當然我們必須持續地監控,查看每個可能出錯的問題點,並且確保過程順利。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3/9 課堂心得 企業流程再造BPR以及M化
Q:何謂企業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呢?
網路上說BPR就是注重分析、設計企業內的工作流程和過程,它的目標就是幫助企業從最基礎的根本上,重新思考怎麼樣的工作方法,可以從基礎根本上去大大提高客戶服務,並且進而減少不必要的運營成本。
《公司重組—企業革命宣言》
http://wiki.mbalib.com/zh-tw/%E3%80%8A%E5%85%AC%E5%8F%B8%E9%87%8D%E7%BB%84%E2%80%94%E4%BC%81%E4%B8%9A%E9%9D%A9%E5%91%BD%E5%AE%A3%E8%A8%80%E3%80%8B
他們給BPR下的定義是:
“為了飛躍性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現代企業的主要運營基礎,必須對工作流程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並徹底改革。”
它的意思不外乎就是在探討,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時代是必須要徹底改變傳統工作方式了。
課堂中老師提出了企業M化的六大迷思::
一.買了PDA就是M化
TALK::
M化指的是"mobilize",就是「行動化」的意思。
出門在外由於設備的限制,無法和內部員工一樣快速使用企業內部資源,都必須等到結束外面的工作之後,回到公司內部工作地點後,才能開始後續處理,這往往要耗費雙倍以上的時間,非常缺乏時效性。
然而智慧型手機、PDA等等只是個工具,是的他提供我們時效性,但是M化的主角並不完全是它,如果沒有這些工具裡頭的應用程式,員工若是又不太會操作工具,即使工具再新穎方便,也是無益於企業的發展,M化最終也是淪為空談。
二.M化很單純
TALK::
就像老師說得,很簡單的說法,""M化,其實就是再一次的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上面說的智慧型手機、PDA等等只是個工具,所以這不僅僅是工具的改革問題,企業必須從根本面去思考,徹底的流程再造,所以M化並不是像我們字面上所想像的那麼簡單。
三.M化一定要使用無線網路
TALK::
M化,能夠讓企業使用者無所不在,既然都說是無所不在了,便是不能受任何東西模式侷限住,只要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取得必要的資訊,無線網路不是問題。
四.M化等於電腦資料抱著跑
TALK::
如果為了呈現給企業使用者過多的資訊,過多且不是當下業務所需要的資訊,使得使用者沒有辦法在最快速的時間,取得必須的資訊,便會造成M化的效率降低,時效性就不是那麼的好了。
五.別人M化,所以我跟進
TALK::
M化之後產生出BPR,需配合企業本身所擁有的核心能力,以及內部良好的系統設計,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否則如果企業當中,行動裝置以及內部的核心系統並不是整合好的,一個走東一個走西,彼此不相互配合那又是浪費時間的方式,所以M話要看企業本身,並不是別人怎樣做得好,我們這樣做就一定會是好的。
六.M化一次就可以做完
TALK::
老師提到一個大概念---Pilot的概念,它是由點,再到線,再到面,點連成線,線構成面,一步一步的漸進方式,讓企業M化,進而達成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效果。
上網查了一個企業M化的實際例子 ::
利用PHS行動電話系統,以協助企業M化。
太平洋崇光百貨採用大眾電信的PHS行動電話系統,將它打造成為百貨公司內部無線上網的工具。專櫃員工不僅可以即時傳送當日營業額與存貨訂單等報表,而加快送貨速度外,同時能更精確地控制成本;另外,百貨公司的管理人員也可以透過網內互打與無線電呼叫的方式進行聯絡,以降低賣場的營運成本。
在企業用戶方面,推出「企業M化整合」方案,希望透過無線傳輸平台,結合PDA或Pocket PC等隨身數位設備,提供行動銀行、行動金融、行動商務及行動業務等多項服務,以協助企業行動化的管理,並進一步提高產能與績效,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網路上說BPR就是注重分析、設計企業內的工作流程和過程,它的目標就是幫助企業從最基礎的根本上,重新思考怎麼樣的工作方法,可以從基礎根本上去大大提高客戶服務,並且進而減少不必要的運營成本。
《公司重組—企業革命宣言》
http://wiki.mbalib.com/zh-tw/%E3%80%8A%E5%85%AC%E5%8F%B8%E9%87%8D%E7%BB%84%E2%80%94%E4%BC%81%E4%B8%9A%E9%9D%A9%E5%91%BD%E5%AE%A3%E8%A8%80%E3%80%8B
他們給BPR下的定義是:
“為了飛躍性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現代企業的主要運營基礎,必須對工作流程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並徹底改革。”
它的意思不外乎就是在探討,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時代是必須要徹底改變傳統工作方式了。
課堂中老師提出了企業M化的六大迷思::
一.買了PDA就是M化
TALK::
M化指的是"mobilize",就是「行動化」的意思。
出門在外由於設備的限制,無法和內部員工一樣快速使用企業內部資源,都必須等到結束外面的工作之後,回到公司內部工作地點後,才能開始後續處理,這往往要耗費雙倍以上的時間,非常缺乏時效性。
然而智慧型手機、PDA等等只是個工具,是的他提供我們時效性,但是M化的主角並不完全是它,如果沒有這些工具裡頭的應用程式,員工若是又不太會操作工具,即使工具再新穎方便,也是無益於企業的發展,M化最終也是淪為空談。
二.M化很單純
TALK::
就像老師說得,很簡單的說法,""M化,其實就是再一次的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上面說的智慧型手機、PDA等等只是個工具,所以這不僅僅是工具的改革問題,企業必須從根本面去思考,徹底的流程再造,所以M化並不是像我們字面上所想像的那麼簡單。
三.M化一定要使用無線網路
TALK::
M化,能夠讓企業使用者無所不在,既然都說是無所不在了,便是不能受任何東西模式侷限住,只要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取得必要的資訊,無線網路不是問題。
四.M化等於電腦資料抱著跑
TALK::
如果為了呈現給企業使用者過多的資訊,過多且不是當下業務所需要的資訊,使得使用者沒有辦法在最快速的時間,取得必須的資訊,便會造成M化的效率降低,時效性就不是那麼的好了。
五.別人M化,所以我跟進
TALK::
M化之後產生出BPR,需配合企業本身所擁有的核心能力,以及內部良好的系統設計,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否則如果企業當中,行動裝置以及內部的核心系統並不是整合好的,一個走東一個走西,彼此不相互配合那又是浪費時間的方式,所以M話要看企業本身,並不是別人怎樣做得好,我們這樣做就一定會是好的。
六.M化一次就可以做完
TALK::
老師提到一個大概念---Pilot的概念,它是由點,再到線,再到面,點連成線,線構成面,一步一步的漸進方式,讓企業M化,進而達成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效果。
上網查了一個企業M化的實際例子 ::
利用PHS行動電話系統,以協助企業M化。
太平洋崇光百貨採用大眾電信的PHS行動電話系統,將它打造成為百貨公司內部無線上網的工具。專櫃員工不僅可以即時傳送當日營業額與存貨訂單等報表,而加快送貨速度外,同時能更精確地控制成本;另外,百貨公司的管理人員也可以透過網內互打與無線電呼叫的方式進行聯絡,以降低賣場的營運成本。
在企業用戶方面,推出「企業M化整合」方案,希望透過無線傳輸平台,結合PDA或Pocket PC等隨身數位設備,提供行動銀行、行動金融、行動商務及行動業務等多項服務,以協助企業行動化的管理,並進一步提高產能與績效,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3/2 課堂心得-資料庫、timeline、diigo
資料庫,可以說是一種電子化、規格化,經過排列整理,然後提供我們囤積儲存電子檔案的檔案櫃,我們可以透過權限設定,對檔案中的資料進行新增、讀取、更新、刪除等操作。
其中可以儲存關於資料,有不同的表格,可以利用不同的表格,再去分類成不同相關資料,像是人員可以分成一個資料表、產品可以分成一個資料表、訂單可以分成一個資料表或任何其他項目的資訊。
1.新增資料至資料庫,例如新增新產品至存貨中。
2.編輯資料庫中的現有資料,例如變更某個產品的價格或是敘述。
3.刪除資訊,例如在某個產品已售出或廢棄時,我們可以刪除相關表單內的資訊項目。
4.以不同方式去檢視資料,然後利用前端程式去讀取出特定的資料。
FB的TIMELINE
我要介紹臉書的TIMELINE功能,曾經紅及一時,我還記得那段時間大家都搶著分享,現在到了畢業季節更是一個值得留念的功能,可以讓我們檢視以往更多的回憶。全新的timeline時間軸,主要是針對個人的頁面去做調整。臉書的個人版面,隨著多年的使用之後,每個活躍的使用者幾乎都累積了相當多的內容,如果我們想回頭翻以前分享的內容其實並不容易,要一直往下刷,一直往下刷,有時候覺得刷很久,卻還是沒滑到我們要的時間點,所以呢~timeline時間軸是以時間呈現每個人生活中po上去過的故事內容(主要是相片),透過一條時間軸的方式,以並排方式呈現許多的內容,最上方除了個人資訊外,還可以上傳一張封面圖,強化個人特色、版面也有一點部落格的感覺。頁面右側有月份、年份時間,點選該時間點就會跳到該時間所分享的內容(這點超級方便的!!),方便使用者透過時間查詢內容,甚至還可以在以前的時間點補上內容,直接做編輯,不用再跳回去找到文章之後才能修改,例如國小畢業照、高中畢業照等等。重要的事情也可以點選星號將事件放大(重點標記功能),代表為重要的內容,臉書的timeline可以很清楚的呈現每段時間所分享的事情文章、加入的朋友、上傳的照片和相簿等,讓每位使用者都有自己的一段timeline。好用!!
Diigo是一個位在網路雲端的訊息處理工具,你可以使用這個工具蒐集、畫重點、彙整、分享在網路上所找到的資訊。
a.Highligh的功能(加亮、醒目)
常常在讀書的時候,會想要在書上畫重點highlight,或是貼便條紙做筆記。Diigo就是把這些想法延伸到網路世界中,這樣我們在看網頁的時候,也能隨心所欲的在重要的地方畫線或是貼便條紙,下次就可以拉到重點地方。
b.Bookmark功能(貼心的書籤功能)
甚至我們也可以像新增「我的最愛」一樣,替整個網頁建立書籤,我們所標記的書籤也是存在網路上,就算使用不同的電腦,也能透過網路查看曾經標記的書籤、劃線和筆記。而且就是因為他的紀錄是可以利用網路在不同的設備上面去瀏覽,所以Diigo是能夠與朋友分享我們所看到的資訊。
c.Sticky Note功能(註解便利貼)
我利用我負責的部分,寫入註解,能夠讓其他組員更快進入狀況,還可以提共我上台報告時的講稿,讓我知道該怎麼解釋。
d.方便的Share功能
舉例來說,我們在做報告的時候,可以利用Diigo將找到的資訊與重點,或是我查詢負責的部分分享給同組的組員,簡單的分享減少了很多的訊息來往,也減少浪費在我傳給你妳傳給我資料的時間,透過多人團結的貢獻蒐集資料,並分享意見,最後共同完成報告。
常常我們敗於無法善用時間,整天忙得焦頭爛額、效率又低,如此一來,我們和那些成功的人差別就拉開了,他們善用時間,得到我得不到的成果,因為他們懂得:對時間的思考方式不同。然而,成功的人懂得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準時結束工作、縮短工作時間,而是在於如何提高時間運用的效率,用更少時間做更多的事。
其中可以儲存關於資料,有不同的表格,可以利用不同的表格,再去分類成不同相關資料,像是人員可以分成一個資料表、產品可以分成一個資料表、訂單可以分成一個資料表或任何其他項目的資訊。
1.新增資料至資料庫,例如新增新產品至存貨中。
2.編輯資料庫中的現有資料,例如變更某個產品的價格或是敘述。
3.刪除資訊,例如在某個產品已售出或廢棄時,我們可以刪除相關表單內的資訊項目。
4.以不同方式去檢視資料,然後利用前端程式去讀取出特定的資料。
FB的TIMELINE
我要介紹臉書的TIMELINE功能,曾經紅及一時,我還記得那段時間大家都搶著分享,現在到了畢業季節更是一個值得留念的功能,可以讓我們檢視以往更多的回憶。全新的timeline時間軸,主要是針對個人的頁面去做調整。臉書的個人版面,隨著多年的使用之後,每個活躍的使用者幾乎都累積了相當多的內容,如果我們想回頭翻以前分享的內容其實並不容易,要一直往下刷,一直往下刷,有時候覺得刷很久,卻還是沒滑到我們要的時間點,所以呢~timeline時間軸是以時間呈現每個人生活中po上去過的故事內容(主要是相片),透過一條時間軸的方式,以並排方式呈現許多的內容,最上方除了個人資訊外,還可以上傳一張封面圖,強化個人特色、版面也有一點部落格的感覺。頁面右側有月份、年份時間,點選該時間點就會跳到該時間所分享的內容(這點超級方便的!!),方便使用者透過時間查詢內容,甚至還可以在以前的時間點補上內容,直接做編輯,不用再跳回去找到文章之後才能修改,例如國小畢業照、高中畢業照等等。重要的事情也可以點選星號將事件放大(重點標記功能),代表為重要的內容,臉書的timeline可以很清楚的呈現每段時間所分享的事情文章、加入的朋友、上傳的照片和相簿等,讓每位使用者都有自己的一段timeline。好用!!
Diigo是一個位在網路雲端的訊息處理工具,你可以使用這個工具蒐集、畫重點、彙整、分享在網路上所找到的資訊。
a.Highligh的功能(加亮、醒目)
常常在讀書的時候,會想要在書上畫重點highlight,或是貼便條紙做筆記。Diigo就是把這些想法延伸到網路世界中,這樣我們在看網頁的時候,也能隨心所欲的在重要的地方畫線或是貼便條紙,下次就可以拉到重點地方。
b.Bookmark功能(貼心的書籤功能)
甚至我們也可以像新增「我的最愛」一樣,替整個網頁建立書籤,我們所標記的書籤也是存在網路上,就算使用不同的電腦,也能透過網路查看曾經標記的書籤、劃線和筆記。而且就是因為他的紀錄是可以利用網路在不同的設備上面去瀏覽,所以Diigo是能夠與朋友分享我們所看到的資訊。
c.Sticky Note功能(註解便利貼)
我利用我負責的部分,寫入註解,能夠讓其他組員更快進入狀況,還可以提共我上台報告時的講稿,讓我知道該怎麼解釋。
d.方便的Share功能
舉例來說,我們在做報告的時候,可以利用Diigo將找到的資訊與重點,或是我查詢負責的部分分享給同組的組員,簡單的分享減少了很多的訊息來往,也減少浪費在我傳給你妳傳給我資料的時間,透過多人團結的貢獻蒐集資料,並分享意見,最後共同完成報告。
常常我們敗於無法善用時間,整天忙得焦頭爛額、效率又低,如此一來,我們和那些成功的人差別就拉開了,他們善用時間,得到我得不到的成果,因為他們懂得:對時間的思考方式不同。然而,成功的人懂得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準時結束工作、縮短工作時間,而是在於如何提高時間運用的效率,用更少時間做更多的事。
訂閱:
文章 (Atom)